系统谋划多措并举 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视察“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重要指示要求,重点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进行系统谋划,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乡村。
一、扶上马送一程,脱贫成果新加固
一是以政策促衔接,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今年以来,全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制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将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紧密衔接。
二是以监督促落实,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纪委监委紧扣脱贫县五年过渡期相关工作要求,制定《关于对“四个不摘”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监察集中监督检查的工作方案》《关于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振兴”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等专项监督工作方案,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细化监督清单,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过渡期专项监督,以监督倒逼责任落实,坚决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三是以组织促发展,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抓实村“两委”换届,持续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3217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建10035支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重点整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弱、推进乡村振兴迟迟打不开局面的村党组织,共排查出139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明确村干部报酬“345”保障底线,建立可持续增长机制,将村干部养老保险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二、分类推强产业,起步良好开新局
一是抓典型带面上,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出台《贵州省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各地脱贫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将全省所有县分为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夯实基础县三类,深入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创新开展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加快建设20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帮扶县。在23个村开展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二是抓产业突优势,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专项基金投放,截至9月30日已投项目85个,拟投基金65.94亿元,已放款项目37个,投放基金25.48亿元。前三季度,全省食用菌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7.3%,中草药材产量增长35.8%,园林水果产量增长26.9%,茶叶产量增长20.2%,蔬菜产量增长11.6%,辣椒产量增长7.4%。第一产业增加值1993.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37元,同比增长11.6%,两年年均增速9.9%,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三是抓加工延链条,分层级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制定《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业产业园区聚集。通过3至5年重点培育,将首批16个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企业打造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引导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与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等院校签订产品合作研发协议,持续进行新型产品开发。
三、建机制重培育,人才队伍新支撑
一是建立完善制度,充实农村后备力量队伍。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各地着力在农村后备干部的选拔上下功夫,建立完善后备力量选拔管理、培训培养和使用制度,重点从年轻党员、大中专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经商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现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热心村级事务、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后备力量队伍。
二是强化培训培养,扎实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工程。举办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示范培训班,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将职校毕业学生作为培育对象,“订单式”培养辖区所需人才,为乡村注入“新血液”,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完成集中脱产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400余人,完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组织现场实训和现场观摩11591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4114个,完成特聘农技员34人。
三是加强农技服务,扩大乡村人才支撑。出台《贵州省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选派2256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农技服务,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技术咨询、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等方式开展科技服务。有针对性的选派52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具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缺乏、专技人才不足的问题。
四、育新风抓治理,乡村建设新风尚
一是健全村规民约,孕育乡村文明新风。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各地建立起村里的红白喜事理事会、新时代家风理事会、公共卫生监督理事会、传统文化传承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规范红白喜事的用酒、用烟标准,制定含杜绝婚闹等行为的村规民约,带头发起“杜绝违规酒席”倡议、组成志愿团队入户宣传文明新风、协助维持酒席秩序等。
二是支持文化项目,排查整顿陈规陋习。下达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5.5亿元,重点支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戏曲公益性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开展“树立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通过乡、村两级扎实开展陈规陋习问题排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在全省基层全面深入开展。建立推进移风易俗常态长效评估指标,通过治理陈规陋习和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全省各地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大为减少。
三是加大实施力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省各市(州)已启动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工作,全省农村户厕新(改)建96257户。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印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全省按照每年2%的比例递增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省累计62545村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5.9万吨,清理村内水塘26043口,清理村内沟渠4.2万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8.4万吨,清理乱搭乱建及残垣断壁15594处。
原文链接:http://nynct.guizhou.gov.cn/xwzx/zwdt/202112/t20211224_721109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5-01-08“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
25-01-07孙巍峰赴上蔡县刘岳村调...
25-01-07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
25-01-06汪学军赴宿松县调研重要...
25-01-06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20...
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
25-01-03中哈联合实验室实现“中...
25-01-02厅安委办开展消防安全隐...
热门资讯
20-11-23农民朋友注意了,这几种...
20-12-29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
20-12-312020年全国农业农村...
20-11-23空白宅基地怎么确权?空...
21-01-04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20-11-18习近平出席中央全面依法...
20-10-09厅党组成员吴明海赴白沙...
21-01-15李希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20-11-23农村土地“改革”,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