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广涛: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
“我们现在种植的是有机蔬果,通过改良土壤,建立起了温室种植大棚,由于品质好,销路一点也不愁。”今年37岁的毕广涛是牡丹区大黄集镇毕寨村人,在当地是个出了名的“庄稼把式”。就连上了年纪的老庄稼把式对他也是连连称赞。
“中学毕业后我就出去打工了。”走在乡间小道上,毕广涛打开了话匣子:在外打工时间久了,就希望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2014年,毕广涛听说家乡政府鼓励土地流转,于是他回到家乡,与妻子一起四处筹款10多万元,在村里以租赁的形式流转了120亩土地。
“刚开始,我选择种植菜花、甘蓝、豆角等有机蔬菜,这些作物种植了两年,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用工等具体开支和租赁地款,我和妻子只赚了两双老茧手。”毕广涛苦笑道,“当时没有赔钱就是成功”。
后来,毕广涛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筹建温室大棚,继续种植菜花、甘蓝、豆角等10多个种类,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种植类别,新增了大棚无花果、架式脆梨甜瓜等,保持一年四季基地内果蔬飘香。
“我种植的脆梨甜瓜销路非常好,从5月初可持续到10月底,盛果期长达7个月,还种植了大棚赤焰石榴和大棚无花果,口感非常香甜。”毕广涛告诉记者,大棚赤焰石榴是一种石榴新品种,没有过大过硬的内核,整个石榴籽全是汁状结构,具有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脆梨甜瓜、大棚无花果和大棚石榴三样产品在菏泽都是罕见的农产品,竞争力小,销路与价格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经营好种植项目的同时,毕广涛又在这120亩土地上增加了散养鸡、鹅的立体产业。
“目前,我放养的鸡、鹅大约有4000只,鸡和鹅的饲养主要是野外捕捉昆虫、菜叶、秸秆。”毕广涛说,这些放养的鸡、鹅野性得到了锻炼,吸引了大批求购鸡蛋、鹅蛋的城里人。鸡蛋、鹅蛋、活鸡、活鹅的换代更替,其收入足够种植业的化肥、农药、管理、耕作等开支。
如今,毕广涛流转的120亩土地年产值达140多万元。在毕广涛的带领下,有40多个家庭按照他的模式开始了1000多亩的新型农业种植。沙窝李村的李贵方就是其中的一个,李贵方在毕广涛的引领下种了70亩豆角,一年甩掉了贫困帽。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snyw/fpkf/202006/t20200603_3119165.html
最新加入
25-01-08“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
25-01-07孙巍峰赴上蔡县刘岳村调...
25-01-07中国渔业协会第五届第一...
25-01-06汪学军赴宿松县调研重要...
25-01-06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20...
25-01-03“田间课堂”接地气 为...
25-01-03中哈联合实验室实现“中...
25-01-02厅安委办开展消防安全隐...
热门资讯
20-11-23农民朋友注意了,这几种...
20-12-29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
20-12-312020年全国农业农村...
20-11-23空白宅基地怎么确权?空...
21-01-04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20-11-18习近平出席中央全面依法...
20-10-09厅党组成员吴明海赴白沙...
21-01-15李希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20-11-23农村土地“改革”,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