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并非地名。它是海南北纬18度,包括三亚、陵水、乐东,占地26.8万亩的国家科研育种保护区,具有满足作物生长繁殖的优越条件,是育制种的天然大温室和加速器,也是14亿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欢迎访问关注农资网!
南繁,并非地名。它是海南北纬18度,包括三亚、陵水、乐东,占地26.8万亩的国家科研育种保护区,具有满足作物生长繁殖的优越条件,是育制种的天然大温室和加速器,也是14亿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强调,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眼前这片绿油油的稻田,是习近平总书记与袁隆平院士一起察看水稻长势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展示田。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 营销总监 郑彦妮:园区在建园的时候,南繁水稻科普长廊是袁老亲自命名的,因此我们就把杂交水稻袁隆平实验田基地跟南繁水稻科普长廊中间这条路命名为袁隆平大道,也是为了学习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精神。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南繁是打造芯片的硅谷。如今,南繁基地分布于三亚、乐东、陵水、临高、东方、昌江6个市县。通过“多规合一”,在三亚、乐东、陵水划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作为永久基本农田。在三亚,占地168余亩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也在快速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保存能力达4万份,年鉴定评价1000份以上,年共享利用3000人次以上,能满足今后30年野生稻种质资源保存需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郑晓明:国家有4个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分别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是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条件下自然生长的,具有大量的优异的基因资源,为我们水稻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著名的例子就是袁隆平先生团队在三亚发现的野败不育单株,使我们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这个粮食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中国力量。
据了解,每年全国29个省800多家育种团队约8000多名科研人员来到海南,带着近300万份育制种材料,其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占90%以上,利用海南独有的气候加速育种过程。
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乡村振兴工作队 队长 肖春雷:这一片水稻田,开始有菌脓出来了,属于细菌性条斑病,连续高温下雨导致的。
肖春雷是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一名高级农艺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做了多年的育种工作。2021年,他在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推荐下,到育才生态区那受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为了让育种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他给村里引进了基地培育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目前种植规模达到2000亩。
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 村民 苏其贤:去年种了2亩(新品种水稻),收成多了200斤。
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乡村振兴工作队 队长 肖春雷:主要引进两个水稻新品种,在抗病性、品质上是超越了之前的品种。同时还引进了热带水果的一些新奇特优的品种,比如苹果青枣,彩虹西瓜,这2年来引进了7个品种,接下来要把这个科技成果推广到老百姓的手里面。
一粒小小稻米的背后,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代代创新探索。自我国审定制度建立以来,截至2022年底,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总量已突破6万件,已授权超过2万件,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加代。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如今的南繁育种,已贯通种子鉴定、种质资源保存、基础研究等全过程。这里孕育的新种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海南岛撒向全国各地。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 局长 柯用春:充分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种子实验室(作用),将我们对国家的粮食安全的责任把它扛起来。